首页 常识

稿件怎么写才有深度(如何让你的稿件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100人浏览   2024-12-01 11:29:06


如何让大家写出的稿件,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是摆在我们文字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文针对文章立意的高度和深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说明,并就如何克服文章肤浅,改变看待事物的表面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各位读者介绍一些经验、建议和方法,为大家多写高度和深度的文章抛砖引玉。

高度和深度,是衡量稿件质量的重要标准,既为领导关注和重视,更为写稿者孜孜以求。然而要写出高度和深度,并非易事。当我们把初稿交到领导手上后,经常会得到这样的评价:“高度不够!还要站高点!”“一般化,不够深刻!”于是我们想呀想呀,究竟怎样才能写得“高”一点、“深”一点呢?就像想走进一间漂亮舒适的房子,明知近在咫尺,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那扇进去的门。

其实,“高”并不是高不可攀,“深”并不是深不可测。只要勤练、多思、善悟,一定的高度、深度是不难达到的。

所谓高度,按词典解释,是指“从地面或基准面向上到某处的距离”,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是指人们对于事物性质或程度的某种抽象评价。比如评价某领导思想“很有高度”,评价某篇文章“立意高远”,它当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绝对尺度,而是对质量、水平、层次的相对判别。我们经常听到、说到的诸如“高屋建瓴” “高瞻远瞩”“起点高”“站位高”等,都与高度有关。那么稿件写作中的高度具体是指什么呢?个人的理解是:文稿的主题、思路、观点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层次、品味和境界。比如某种见解和主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预见性,某项重要决策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都可以说是有“高度”的表现。

很多时候,思考问题或者部署工作的“站位”不同,也决定着高度的不同。为什么我们强调新闻记者要有“兵位帅谋”意识、强调起草文稿时要与领导换位思考,道理就在这里。如果仅仅停留在自身的站位去思考、去写,那显然写不出有高度的东西。同时,“换位”还要看跟谁换,特别是写一些述评和社论,要依据领导的职位和职责来换,不能不加区别乱换一气。

要写出高度,并不是越高越好,需要把握好“度”,使之与稿件刊发单位和领导者的层级相匹配,尤其是要与本地本单位实际相吻合。

高度指向上的距离,深度则指向下或向里的距离。二者一正一反,相辅相成。深度引申到工作生活中,是指某种认识、观点、见解触及事物本质的深浅程度。我们常说的“思想深刻”“认识深刻”“看问题深刻”,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写作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想出来的主题太平淡、观点太陈旧,应该怎样提炼、深化?对某些存在的问题罗列了现象,但它的本质、根源是什么?有些内容想表述得准确、新颖、深刻一点,为什么写来写去写不到点子上?有些经验、工作体会,本来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写,为什么抓不住关键、找不准亮点,写出来的还是那套似曾相识的陈词滥调?某种思想认识问题,本来想写得深刻、透彻一些,为何琢磨来琢磨去,写出来的还是一堆连自己看了都生气的空话、套话、废话?所有这些,其实都与看问题表面、肤浅而缺乏深度有关。

以实例来说明。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中央一向十分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也是各级干部必须面对并认真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因而又是文稿写作中经常接触的课题。怎样才能写出深度,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推动力?显然,如果仅仅停留在罗列现象,如信访量居高不下、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干群关系紧张、或者批评某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不当等,那当然远远不够。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怎么解决呢?这就涉及深层次的东西了。

有一篇讲话稿是这样表述的:“为什么一些群众对基层干部抱着有田有山不靠你,没病没灾不求你,有了困难就找你,不解决问题就告你的冷漠、对立态度?为什么一些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宗族势力、宗教势力能够左右部分群众的思想言行?为什么我们处于好心下的某些文体、说的某些话,群众不愿意听、不肯信?”一连几问,尖锐泼辣,发人深思,继而做出回答:“根子不在群众,而在我们自己身上!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我们某些同志头脑中群众观念淡薄了,把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丢掉了,甚至认为改革开放后群众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了,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了,不需要再做群众工作了。”话说到这一层,当然显得深刻、准确、到位,其教育、启发、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经济发展缓慢,表面现象是效益不高、后劲不强、产业比例关系失调,本质问题是结构不优;“文山会海”泛滥成灾,表面现象是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不务实事、不讲效率,本质问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根深蒂固;生态环境恶化,表面现象是片面追求发展,盲目上项目、搞建设,忽视环境保护,本质问题是某些领导干部政绩观有问题,等等。只要我们勤于分析思考,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写出深度。

无论高度还是深度,不仅取决于过硬的文字表达能力,更取决于过硬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讲:

第一,观察任何事物,不仅要看表象,还要看本质;不仅要看现状,还要看趋势;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对于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

第二,了解全局,接触实际,把准改革发展脉搏,掌握各项工作运行动态,丰富实践知识。这是最基本、最根本的。

第三,利用接近领导的有利条件,虚心学习,增长见识。领导者担当一个地方或单位事业发展的重任,他怎样思考和处理问题,怎样表达思想见解,怎样决策和部署安排工作,都体现着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所以,熟悉、掌握领导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领导同志的思想水平和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不失为可行、管用、有效的好办法。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