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优美近义词是什么呢(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精讲)

100人浏览   2024-10-01 11:00:58

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易读错的字

绿毯(lǜ tǎn) 马蹄(tí) 衣裳(shang) 稍微(shāo) 羞涩(sè)

点缀(zhuì) 幽雅(yōu) 笨拙(zhuō) 参差(cēn cī) 单薄(bó)

花苞(bāo) 花蕾(lěi) 妩媚(wǔ mèi) 衣襟(jīn) 恍然(huǎng)

烟渚(zhǔ) 旷工(kuàng) 惊鹊(què) 鸣蝉(chán) 茅店(máo)

苍穹(qióng)坠落(zhuì)孕育(yùn)冠冕(guān miǎn)摇曳(yè)

旖旎(yǐ nǐ)馥郁(fù yù)硕大(shuò)凝视(níng)婆娑(pó suō)

易写错的字 

绿毯 衣裳 柔美 彩虹 马蹄 豆腐 稍微 羞涩 礼貌 拘束

点缀 幽雅 笨拙 单薄 妩媚 花苞 衣襟 恍然 愁怨 惊鹊

多音字

báo(薄片) mēng(蒙骗) cān(参加)

薄bó(单薄) 蒙méng(启蒙) 参cēn(参差)

bò(薄荷) měng(蒙古) shēn(人参)

鲜xiān(新鲜) 散sǎn(散文) 结jiē(结实)

xiǎn(鲜见) sàn(散步) jié(打结)

形近字

陈—阵 裳—堂 虹—红 蹄—啼 腐—俯 稍—梢 微—薇

雅—难 拙—绌 襟—禁 糊—湖 德—得 鹊—借 蝉—禅

近义词

明朗—晴朗 愉快—高兴 柔美—优美 勾勒—勾画 惊叹—惊奇

舒服—舒适 奇丽—艳丽 洒脱—潇洒 忽然—突然 大方—慷慨

拘束—约束 羞涩—害羞 响亮—洪亮 表演—演出 茂盛—茂密

朦胧—隐约 幽雅—典雅 分辨—辨别 似乎—好像 妩媚—妖娆

赠予—赠送 傍晚—黄昏 硕大—丰硕 凝视—注视 领悟—领会

反义词

愉快—难过 喜欢—讨厌 舒服—难受 静寂—热闹 热乎乎—冷冰冰

拘束—洒脱 羞涩—大方 茂盛—稀疏 朦胧—清晰 浑浊—清澈

笨拙—机灵 参差—整齐 遮掩—掩盖 单薄—结实 模糊—清楚

傍晚—黎明 硕大—渺小

重点词语

高歌一曲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流入人际 久立四望 静立不动

忽飞忽落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热乎乎 团结互助 城里城外

半树银妆 断断续续 映入眼帘 细雨迷蒙 平淡无味 苍穹坠落

昏昏睡去 芬芳馥郁 亮晶晶 硕大无朋 婆娑起舞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词语搭配 

【形容词】

(无边)的绿毯 (白色)的大花 (忽飞忽落)的小鸟

(远处)的小丘 (各色)的衣裳 (静寂)的草原

(尖尖)的帽子 (会心)的微笑 (幽雅)的甜香

九、常考句型 

【比喻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拟人句】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比喻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比喻句】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排比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借代句】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比喻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拟人句】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拟人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比喻句】小小的花苞雨阿奴俺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反问句】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关联词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课文重点梳理

1.《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他原名舒庆春,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2.《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 ,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3.《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称苏东坡。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6.《花之歌》是黎巴嫩的著名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集《组歌》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

二、课外积累

1、描写绿色的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苍翠欲滴万古长青千山一碧青山绿水

2、描写四季景色的名句

(1)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形容景色优美的成语:水天一色、山清水秀、繁花似锦、春暖花开、百花齐放、姹紫嫣红、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春色满园、莺歌燕舞、花团锦簇

三、单元汇总专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B.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C.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D.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转,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2.对下列语句及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丁香结》的结尾,作者感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其中的“腾细浪”“走泥丸”,用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将连绵不断的五岭高山比作江里河里腾起的细浪,将翻阅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比作走过小小的泥丸,写出了红军战士长征途中难得的轻松欢乐的气氛。

C.《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西江月”为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为题目,作者辛弃疾。这首词描摹了一幅江南夏天山村月夜图,充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D.《宇宙生命之谜》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3.下面关于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中,作者用“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反衬出乡村夏夜的宁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路转溪桥忽见”,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写出词人骤然看出临近旧屋的惊喜,又表达了对路途遥远的焦虑。

4.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B.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C.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D.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5.对号入座。依次填在下面的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这种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 小诗。

A.柔嫩 翠色欲流 构图 奇丽

B.柔美 五彩缤纷 境界 奇妙

C.柔美 翠色欲流 境界 奇丽

D.柔嫩 五彩缤纷 构图 奇妙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勾勒(lé) 低吟(yín) 绿毯(tǎn)

B.鄂温克(è) 迂回(yú) 羞涩(sè)

C.好客(hǎo) 骏马(jùn) 隐隐(yǐn)

D.蒙古包(měng) 马蹄(tí) 衣襟(jīn)

7.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衣禁 观测 排山倒海 跌跌撞撞 B.协商 和蔼 大步流星 轻歌漫舞

C.忧虑 眺望 自作自受 暴露无遗 D.清幽 伶俐 余音绕粱 斩钉截铁

8.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B.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C.其表达了希望各民族人民团结在一起,希望大家的友谊天长地久的思想感情。

9.下面各句所使用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B.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C.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D.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0.下列对课文《草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写的是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主题是表现各民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歌颂民族团结。

B.文章为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的深情厚谊,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草原之美衬托了草原人民心灵之美,衬托了民族精神之美。

C.“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三个“一百五十里”形成了一种反复之势,不仅形象地表现出草原的辽阔,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D.“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运用虚拟的想象,表达出草原人民的纯朴热情。

【综合性学习】

11.填空。

(1)《草原》作者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__,北京人,满族,作家。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2.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七年级某班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面任务。

(1)活动之前,班级为此次活动出了一期“新同学,新朋友”的黑板报,其中小标题有:交友之道,交友故事,请你再拟写一个小标题。

(2)活动过程中,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的小组,搜集、阅读、整理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故事等。各组搜集到许多交友故事,“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中的两位人物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 。

(3)活动中要求每位同学要向朋友展示自我,要求至少要向朋友介绍自己两个方面的内容。请你写出自我介绍的内容。

【诗歌鉴赏】

【甲】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空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3.【甲】诗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两篇作品体裁不同,【乙】篇是_________。

14.《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不同的。《宿建德江》表达的情感是_____;《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情感是 _____。


【品读诗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5.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阀写了夏夜特有的声音,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夜的寂静。

B.词的下写星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喜爱、闲适的心境。

16.请展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景象。


【现代文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 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惊讶),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yín yíng)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7.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18.我会划去文段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19.文中有两个表示绿色的词语,分别是( )和( )我还从课外积累了两个,分别是( )和( )

20.在这个自然段中,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草原

老舍

①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了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③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④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1.第①段中“这种境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初到草原——__________________ ——热情相见__________________——愉快联欢

23.第③段画线句,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彼此热情友好。 B.写出了彼此语言不通。

C.写出了听不懂蒙古话。 D.表现了热闹欢乐场景。

24.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丁香结》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④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25.下列有关选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散文。

B.作者目睹繁茂的丁香花,联想起了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

C.选文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D.作者认为人生中的“结”没有解不完的。

26.下列有关选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城里的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态。

B.第②段从花色和花香写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

C.第③段略写斗室外与作者生活紧密联系的三棵白丁香。

D.第④至⑥段是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

2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B.“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C.“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D.“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8.选文中作者对丁香花的描写可谓神形兼得,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这是作者从视觉的角度来写花的色彩和姿态。

B.“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这是作者比喻修辞写出了白色丁香的高雅和纯洁。

C.“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这是作者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来写花的颜色和香气。

D.“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写出了丁香花如雪如月,表达出了花对作者的鼓舞与慰藉、人对花的依赖。


【参考答案】

1.D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D项,运用的是拟人修辞,ABC三项运用的都是比喻修辞。据此,答案为D。

2.B

【详解】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用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写出了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所以“写出了红军战士长征途中难得的轻松欢乐的气氛”的分析有误;

故选B。

3.D

【详解】D.词的前文写“路转”,后文又“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令人玩味无穷。并没有抒发“对未来路途遥远的焦虑”之情。所以本项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A.从“岂不是”“不然”可知,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

B.“积雪”是在冬天出现的现象,联系原文可知作者在这里是把“白色的丁香花”比作“积雪”,因此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C.诗人把“芭蕉”当做人来写,会“不展丁香结”;“丁香”会发愁,这是人才有的特征,由此可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D.叙述丁香花开得茂盛,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选D。

5.C

【详解】柔嫩:柔和鲜嫩。柔美:柔和而优美。小丘的线条是柔和优美的,不能用“嫩”来修饰线条,第一空应选用“柔美”;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根据语意,小丘的颜色“就像只用绿色渲染”,没有别的颜色,因此第二空要用“翠色欲流”;

构图: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协调的完整的画面。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第三空是形容草原的自然环境给人的感受,因此要用“境界”;

奇丽:奇特而美丽。奇妙:奇特巧妙。吟一首关于草原的小诗,这首诗应该是“奇特而美丽的”,因此第四空要用“奇丽”;

故选C。

6.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勾勒gōu lè;

B.迂回yū huí;

C.好客hào kè;

故选D。

7.C

【详解】A.衣禁——衣襟;

B.轻歌漫舞——轻歌曼舞;

D.余音绕粱——余音绕梁;

故选C。

8.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课文《草原》一文结尾的句子,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太阳已经西斜,用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在这一碧千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夕阳西下,希望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友谊天长地久以及不愿离去的心情。C项中“希望各民族人民团结在一起”说法错误。故选C。

9.C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A.“河”的前面应该是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B.“欢呼着”后面应该用逗号,带助词“着、了、啊”的都用逗号;

D.“欢呼声,车声”后面都应该用逗号,因为停顿时间较长的都用逗号,不用顿号;

故选C。

10.D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老舍作品《草原》主要内容为: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D.“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不是虚拟想象,是实写,表达出草原人民的纯朴热情。故选D。

11. (1)老舍 舒庆春 舍予 (2)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1)《草原》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12.(1)如:友谊名言 交友心得

(2) 管宁 华歆

(3)可介绍姓名、年龄、籍贯、性格、爱好等。


【详解】(1)此题考查拟写小标题。仿照示例,围绕“新同学,新朋友”的主题,为黑板报再拟写一个小标题,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即可。如:朋友风采,交友格言,网友利弊等。

(2)此题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割席断交”讲的是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好朋友,但是他们锄草看到金子之后,管宁选择置之不理,华歆却将其拾起;读书的时候,看见有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经过,管宁专心读书,华歆却出去观看。管宁觉得他们不是一路人,便割席与华歆断交的故事。由此可知,“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中的两位人物是管宁和华歆。

(3)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自我介绍时首先要向大家打招呼并介绍自己的姓名,然后把重点放在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上,语言要亲切自然,简洁流畅。如:大家好,我叫XXX,很高兴来到这个新的大家庭。我性格开朗,喜欢交朋友,我的爱好是看书和打篮球。希望我们以后能一起快乐地学习、玩耍,愿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

13. 孟浩然 词 14. 《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愁苦之情,(或者旅途寂寞、孤独之情)兴奋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时,恬静愉快的心情。(喜爱与兴奋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西江月”是词牌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1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宿建德江》中,第一句点题,为下文写景抒情作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之所以“日暮”会撩起“客愁新”,是因为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不料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写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于作者贬官闲居江西之时,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田园风光,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时,恬静愉快的心情。


15.C 16.示例:半夜里,明月爬上山头,皎洁的月光掠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性地在林子上空盘旋;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幽静的田野里传来清脆悦耳的蝉鸣声。


【解析】15.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

C.“稻花香”是嗅觉,“说丰年”“蛙声”是听觉,没有视觉。

故选C。

16.考查描绘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原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即可。如:半夜时分,一轮明月高悬,向大地洒下无尽的清辉。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阵阵吹拂,吹来远处的蝉叫声,清脆悦耳,让人沉醉。

17.清鲜 明朗 柔美 惊叹 18.xuān yíng 19.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郁郁苍苍 苍翠欲滴 20.选择其中一句进行赏析即可。


【解析】17.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辨析与选用。(1)新鲜:清新鲜洁。清鲜:.清新、洁净。依据陈述的对象“空气”,应该选用“清鲜”。(2)晴朗:没有云雾,日光明朗。一般说天气。明朗:光线充足;明亮。根据语境应该选用“明朗”。(3)根据陈述的对象“线条”,应该选用“柔美”,不能用“柔软”。(4)“惊叹”是惊讶感叹的意思。而“惊讶”则没有感叹的意思。根据语境应该选用“惊叹”。据此选择作答。

18.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渲染”的正确诗意是“xuàn rǎn”。“低吟”的正确读音是“dī yín”。据此两个字的读音分别是:xuān yíng。

19.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文章中的这两个词语都能表示绿色。表示绿色的词语很多,如:碧波荡漾、翠色欲滴、郁郁葱葱、碧波荡漾、葱葱茏茏等。

20.试题分析: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从语段中找出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是表现手法的句子,选择一句分析其特点和作用作答即可。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羊群在草原上形成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22. 受到欢迎; 盛情款待 23.C 24. 写出了草原美景(写出了草原景色特点); 表达了我们一行人愉快的心情;奠定了全文情感基调。


【解析】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与理解。“这种境界”位于第①段,具体指的就是“我”到草原上后看到的景象“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本段话中心句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所以“这种境界”指的就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

由第②段“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可概括为受到欢迎;

由第④段“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可概括为盛情款待。

2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由“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写出了彼此间的热情友好;由“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可得出彼此语言不通;由“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可知此时气氛热闹快乐;

故选C。

24.本题考查文章首段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内容上:由“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知,文章首段写出了草原美景。

结构上:“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表达了我们一行人沉溺于草原美景中,写出我们愉快的心情;同时也为下文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抒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奠定了感情基调。

25.D 26.C 27.C 28.B


【解析】25.D.有误。根据第⑥段内容“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分析,结,是解不完的。故选D。

26.C.有误。根据“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分析,第③段详写了斗室外与作者生活紧密联系的三棵白丁香。故选C。

27.A.“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运用了比喻,把“小花”比喻成“星星”;

B.“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运用了比喻,把“白花”比喻成“积雪”;

C.没有采用修辞方法;

D.“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运用了比喻,把“花苞”比喻成“盘花扣”;

故选C。

28.B.“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潇洒”一词把“白丁香”人格化。故选B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