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鲁迅故居简介和介绍(近代名人居鲁迅故里)

100人浏览   2024-12-04 09:38:05

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是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生活的故土。是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

故里是一大片区域,自清朝嘉庆年间,周家在老台门以南、以西各购建住宅一所,称之为过桥台门和新台门。因此故里主要由老台门和新台门组成,而其中的新台门是故里的重点景区。

街区主道旁有一条水巷,是乌篷船码头,可坐船体验。乌篷船按照每船收费,每船限坐三位游客,不过在绍兴城里乌篷船倒是很常见。

这是一座开放式的街区,可以随意行走。不过根据习惯,游览一般都从鲁迅的故居开始。

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建筑共分三进,由台门斗、大厅、侧厢及杂屋等组成。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这里。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 。

从黑色的台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系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陈列着轿和橹,其中轿杠系鲁迅家的原物。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口水井,它亦是当年的遗物。

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即由此而得名。

明堂的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

东首前半间是客厅,俗称“小堂前”,是鲁迅家吃饭、会客的地方。

鲁迅在绍任教期间,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小堂前里除了桌椅外,还陈列着一张皮躺椅,这是鲁迅父亲周伯宜在患病时用以休息的原物。

过了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的卧室。

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1910年至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间,鲁迅也曾几次回乡在此住过。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就是在此写成的。卧室里陈列着的一张铁梨木床,系鲁迅当年睡过的原物。

小堂前后面一板之隔为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西首前半间为鲁迅的继祖母蒋氏的卧室。

楼上东首一间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鲁迅和朱安做了一生的挂名夫妻,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朱安嫁到周家后,一直与鲁迅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侍奉婆婆一辈子。

穿过故居西首的长弄堂,便是厨房。

厨房里有一乘大户人家用的三眼大灶,还陈列着八仙桌和其他炊具,鲁迅便是在这里认识了“闰土”。

灶间北首,还有三间小房,中间一间是过道,有门通向百草园。

百草园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

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只是因鲁迅的文章而出名。现在大部分园地保持了原貌。

不过三味书屋倒是货真价实的。

三味书屋

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

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有一小方竹园,竹园的北边厢房被布置成“三余书屋”,“三余书屋”是“三味书屋”的原名,“三余书屋”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在这仿真的书屋里坐一坐,体验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第二进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这地方颇有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的气势。

而第三进往东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鲁迅 12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

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

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使用的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鲁迅当年刻下的。

三味书屋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保存十分完好。房子、桌椅、匾额、对联等大多都是当年的原物。一代文豪便是从此走出,同样这座古朴雅致的书屋也是名扬天下,让世人一睹为快。

何谓“三味”?解释下: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

建于清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它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是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





其主体建筑共分四进,第一进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因此周氏家族的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展示着主人的身份。

第二进为厅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

第三进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第四进为楼房,亦称座楼,为居住之用。整座周家老台门布局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远远望去,白墙乌瓦,黑白分明,富有韵味。

鲁迅祖居以周家鼎盛时期的面貌为背景,充分展示了清代绍兴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咸亨酒店

非常有名的咸亨酒店。

门口的孔乙己铜像已是很让人怀旧了。

旧时的咸亨酒店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现在的咸亨酒店,是一家三开间门面的酒店,店门屋檐下悬挂着“咸亨酒店”四个大字。门前对联云:“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为著名作家李准所撰。

咸亨酒店保持了旧时的风格,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直柜台靠店堂里面一端放着一些瓷彩瓶,瓶中装着烧酒,上贴玫瑰烧、五加皮等字,还有各种绍兴特产也堆积陈列。

在酒店里可以点一份茴香豆、臭豆腐、绍兴老酒尝尝。

当然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仅仅为了孔乙己。

绍兴鲁迅纪念馆

1953年1月,绍兴鲁迅纪念馆成立,它是建国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

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

鲁迅纪念馆以鲁迅生平事迹的宣传教育、鲁迅文物资料的征集保护、鲁迅思想作品的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是绍兴对外宣传教育的窗口和人文景观。

在纪念馆西北侧有座“鲁迅笔下风情园”,实际上就是朱家台门。其主人正是买下周家新台门的“朱文公的子孙”(鲁迅语)。

朱家台门,又称"老磐庐"。环境幽雅,且寓古迹,为古城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园台门建筑。

整修后的朱家台门以鲁迅笔下的人物、风俗为载体,将绍兴独特的人文内涵、历史典故呈现在游客的面前,可以作为理解鲁迅作品的的辅助“读”物。

鲁迅故里还有延伸了很多景点,基本恢复了当年的街景街貌,可随意游览。

鲁迅故里——

这里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

这里有原汁原味的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故居、鲁迅祖居。

这里有长庆寺、土谷祠、静修庵、恒济当铺、咸亨酒店等鲁迅笔下遗迹穿插其间。

这里有寿家台门、朱家台门(鲁迅笔下风情园)、何家台门等一批老台门古韵犹存。

这里成为一个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立体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是绍兴的“镇城之宝”。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