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今天为何仍能触动人心|新京报快评

0人浏览   2025-04-14 19:05:00

新京报资料图:顾少强2015年这封“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网络上引发各种热议和讨论。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015年4月,这封被誉为“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写下这封信的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教师顾少强随之走红。

据新京报报道,十年后的今天,她又回到郑州,在社交平台上以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亮相,再度引发人们讨论。

十年过去了,当初一句简单的辞职宣言和一个普通女性的人生选择,仍然能引发热议,背后必然有触动人心的原因。

比如,世道人心和社会心态的变迁。十年前,顾少强宣告辞职时,“裸辞”并不算标新立异的举动,人们对此甚至带有玫瑰色的浪漫化想象。但十年后的今天,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使人们对辞职更加谨慎。正是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使得顾少强的辞职和回归经历,贴合了公众心理预期,牵动人心。

又如,顾少强的故事仍然持续被讨论,还在于她的选择并不算走极端,而是体现了一种现实感和平衡性——她虽然辞职了,却没有彻底游离主流社会(如无业流浪)。她尝试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还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这种探索和追寻,能引起很多人的共情。

一生能从事一份工作,“从一而终”,固然“岁月静好”。但在市场化越来越普遍、人员流动成常态的当今社会,辞职、换工作也将是大多数职场中人面临的选择。这也是顾少强当初勇敢辞职引发热议的基础。

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潇洒辞职”本身并不是多么牛。

其实,与辞职相比,真正了不起的是,无论境况如何都能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气。从十年的时间长度看来,顾少强做到了。

网络上,有人质疑顾少强“任性了一把,结果啥也不是”“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还有人在网上造谣说她客栈倒闭、欠很多债,说她是什么“失败者”。然而,在网络视频中,顾少强笑对这些谣言,连她的辟谣语气也显得云淡风轻。

这一刻,我觉得顾少强依然是生活的强者,即使此刻的她钱包里可能并不鼓,工作也没有一些人眼中所谓的“稳定”。

所以,我能理解顾少强对生活的热情,以及追寻生活可能性的无畏。

辞掉原来熟悉的工作后,在外人看来,顾少强看似潇洒地去看世界了,但是我相信她的生活很可能并不轻松,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但是,她并未因此后悔或沮丧。

顾少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算十年后我惨败,身无分文、痛哭流涕,难道就证明了人不能离开舒适圈吗?”她表示,相信依然还会有勇者继续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的确,我们的人生不该被“成败”简单定义,也不应被“有用无用”所束缚。同样,对于过去做出的人生选择,真正有意义的回顾,在于激发起继续前行的勇气,而不是纠结“后不后悔”。

真正的洒脱,也不只是潇洒辞职,而是始终都能保持豁达,不抛弃不放弃。即使跌倒也不言弃,还能重新前行。

顾少强的豁达态度让我想起苏东坡在千年前写下的那句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今天,顾少强的经历和她的感慨,或许没有古人那么多诗意,却更能让今人感同身受。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当老师还是从事自由职业。所谓“碎银几两,能解万千烦恼”,作为同时代人,我也能理解顾少强在面对网上非议时,或许也不乏些许踌躇。这都不奇怪。

何为有意义的人生?何为成功?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也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但无论如何,都从来不是来自外界的评判,而是源于内心的丰盈与自由。

顾少强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她还在继续探索新的可能性。但她的归去来足以给人们带来启示。

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敢,这比“潇洒辞职”本身更牛。而这应该也是顾少强持续“走红”的真正原因。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柯锐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