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高邮市卸甲镇周邶墩村,有了不一样的声音。
从村口下车,66岁的赵俊华紧紧地握着两个弟弟的手,颤抖的指尖传递着跨越千里的思念。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将众人带回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赵俊华紧握着两个弟弟的手,激动不已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和粮食短缺席卷江南,年幼的“巧云”随着北上的列车来到包头,她被送到包钢医院时,小脸通红,哭声微弱。
包钢医院退休医生张甫生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对于这件事至今记忆犹新。这些孩子们年龄都特别小,身体也不太好,我们全院医务人员非常认真,各个科室积极配合,经过大家精心地护理和治疗,孩子们很快康复出院。当时我们医院还发起捐款,大家都排着长队为这些孩子们捐款,用于购买衣服、鞋帽等。”
作为包钢第一代建设者的赵景山、沈秀兰夫妇在医院里见到这个皮肤白皙的孩子,沈秀兰瞬间红了眼眶。“多好的娃。”她将孩子搂进怀里,把温热的奶瓶递到孩子嘴边。就这样,来自江南水乡的“巧云”,在包钢建设的号角声与草原人民的大爱中,在内蒙古扎下了根,有了新名字——“小华”。
在赵俊华的童年记忆里,包钢厂区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而又充满力量。养父赵景山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忙碌后,把她抱在膝头,给她讲述包钢建设的故事,耳濡目染下,“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深深地扎下。
北方的风再烈,养父母给了她温暖的港湾;冬夜再冷,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听着父亲讲包钢建设的故事,便是最幸福的时光。10岁那年,弟弟赵振武的到来,让这个家更加热闹。“养父母有一口好吃的也都紧着我和弟弟,我们的童年总是无忧无虑。”赵俊华说。
爱的回响伴随着幸福的日子,赵俊华在呵护中长大、上学、结婚。女儿于静的出生,让沈秀兰把更深的爱延续到了下一代。清晨的阳光里,沈秀兰的自行车横梁上坐着咯咯笑着的于静,风里都是甜甜的幸福味道。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成了赵俊华记忆里最珍贵的宝藏。
在父亲的影响下,赵俊华也成为一名包钢职工。初入厂区,轰鸣的机器声与四溅的钢花没有吓退她,她在弧光闪烁间开启职业生涯。后来,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赵俊华从零开始学习缝纫技术。从穿针引线到裁剪缝制,她白天在车间里向老师傅请教针法,晚上在家中挑灯练习。凭借着包钢人骨子里的韧劲儿,她很快掌握了劳保品制作的技巧。
在包钢的岁月里,赵俊华与弟弟赵振武始终记得养父的嘱托,无论是高温炙烤的焊接车间,还是飞针走线的缝纫工坊,他们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
然而,岁月无情。当养父母相继病倒,赵俊华日夜守在病床前,一声声呼唤,却再也无法留住他们离去的脚步。送走父母后的十几年里,每当看到熟悉的场景,闻到记忆中的味道,她的心依然会被刺痛。家里的老照片、母亲织的毛衣、父亲用过的茶杯,都成了思念的寄托。
2024年10月,一位朋友告诉赵俊华,包头新建了“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展馆,里面详尽地展示了那段特殊岁月的点点滴滴。怀着复杂的心情,赵俊华踏入了展馆。一进去,尘封的历史照片、泛黄的信件以及充满年代感的生活用品便撞入眼帘,瞬间勾起了她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展馆内,老人们讲述当年故事的影像在循环播放,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赵俊华记忆的闸门,让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坐在火车上被送往内蒙古的过往。“站在展馆里,我的心跳都加快了,那些沉睡多年的记忆瞬间被唤醒,寻找亲人的渴望前所未有地强烈。”赵俊华说。
这次参观成为了赵俊华寻亲路上的关键转折点。渴望寻亲的念头一旦埋下,便在她心里生根发芽,让她念念不忘。不久后,同是“国家的孩子”的李焱飙打来电话,两人在交流中,相似的感受、共同的心愿,将他们紧紧牵绊在一起。在李焱飙的鼓励下,赵俊华下定决心,参加了DNA检测。等待结果的过程是煎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无限拉长,赵俊华在纠结与期待中苦苦等待,无数次设想结果出来后的场景。
终于,好消息传来。当志愿者发来比对结果时,赵俊华颤抖的手几乎握不住电话,亲情的呼唤有了回响,故乡找到了。然而,亲生父母早已离世。
赵俊华与两个弟弟相拥而泣
再回首这段故事,大弟弟王其金和二弟弟王其海都忍不住流泪。“姐姐离开我们这个家,成为父母永远的痛。记忆中这个未曾谋面的姐姐是父母最大的遗憾,直到老人临终前依旧放不下这件事,嘱咐我们一定要继续寻找。”王其金回忆着过去几十年的记忆,姐姐“巧云”是一家人的牵绊,是父母的遗憾,而寻找姐姐是他们兄弟一生的使命。“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也托了很多人,打听了很多渠道,但是关于姐姐的去向只停留在从上海丢失后被一家人收养,后来那家人的消息就断了。”幼年的意外,带来了六十多年的伤痛。“我想让姐姐回家,我想今生见一面我的亲姐姐,有这个念头我就不能放弃。”弟弟王其金把寻亲作为一种执念。
2024年7月,王其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做了一个DNA检测。他说:“原本以为这一次同样消息渺茫,谁承想,今年4月21日,户籍所在地卸甲镇周邶墩村相关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姐姐有消息了。曾经幻想过多少次姐姐的样子,甚至是否还在世。”诸多的不确定性没有打消这对兄弟寻亲的念头。
“得知找到姐姐的消息,我几乎天天去墓地哭,告慰带着遗憾离开的父母,他们挂念了一生的女儿要回来了。”王其金和弟弟把老房子扫了又扫,规划着和姐姐一家未来的生活,这个迟到了六十多年的团圆时刻真的来了。
5月22日,高邮市认亲仪式现场,包钢集团作为“娘家人”也派代表到现场,见证这场团圆时刻。“我很骄傲,我很自豪,都是我的娘家人。”赵俊华激动地说。
赵俊华与同胞兄弟合影
这场迟到的团圆,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圆满,更是“齐心协力建包钢”与“三千孤儿入内蒙”两段佳话的完美交织。它见证了全国人民支援边疆建设的磅礴力量,也诉说着草原母亲跨越血缘的无私情怀。当包钢“娘家人”与高邮乡亲并肩而立,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血脉相连的精神传承。这份跨越时空的爱,终将化作永不褪色的时代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策划:梁学东 张建芳 杨帆 周旭
记者:李春燕 刘景鑫 常静
摄影:常 静
7月1日,贾跃亭前妻甘薇晒出送孩子们去美国看贾跃亭的视频,称距孩子们上次和爸爸见面已经半年多了。甘薇还在孩子的行李中还放了贾跃亭要的桃酥,并表示:“我真的不想给他带。这哪是漂洋过海的桃酥,这是满满的爱,不是我对他的爱,是外婆对他的爱,也不是,是孩子对他的爱。” 几天前,甘薇曾在直播时表示,虽然和贾跃
近日,有读者在新华字典中发现,有“孩子小,成了累赘”的表述,认为不该传递这样的价值观念。7月1日,商务印书馆工作人员对现代快报记者表示,这句话只是表达一个社会现象,不代表该书的观点,也不具任何倾向性。新华字典的编修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称,之前接到过相关反映,但是这是符合辞书收录标准
6月18日,针对近日言论引发的巨大争议,朱丹发长文道歉:“这几天,听到了很多很多的声音。很抱歉,因为我的表达,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让大家产生了不好的感受。所有批评和建议我都看到了,也在审视自己的言语,反思自己的不足。但是也请允许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恳请大家停止对不实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关于让女儿留级的传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王莉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如今,除了肥胖、近视问题,脊柱侧弯已悄然成为危害孩子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孩子坐姿歪歪扭扭难以纠正、肩膀一边高一边低、走路身体失衡,又或是出现长短腿、圆肩驼背、骨盆歪斜等情况,这些都很可能是脊柱侧弯发出的信号!为帮助脊柱侧弯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戴源】 从草原瑰丽的日落,到突如其来的风雨交加,再到雨后的星空和明月,《乘风2025》在呼伦贝尔天似穹庐的旷野舞台迎来了最后的收官,有史以来第一次物理意义上来了一场“乘风破浪”。 王珞丹,叶童,吴宣仪,李晟,侯佩岑,罗予彤,宋妍霏,管乐,祝绪丹,张小婉最终成团,所有姐姐和他们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