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入院六章——西藏生死书

0人浏览   2025-04-29 11:55:00

又是一年“萨嘎达瓦”,这一本是源自藏族的节日,却因为我去年的一段经历,在我的生活记忆中留下了印迹更是参悟,正因为这每个人必会相遇与感受的“无常”,才有了更多的体会与感悟,庆幸此时还可以在电脑前与您分享这六篇小文,今日与诸君奉献第二篇,希望诸君健康吉祥,珍视当下。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特别喜欢这句话,喜欢的不只是旅行的风光一片,不只是见闻经历的惊喜与回味,其诱惑之大相信就在“说走就走”的自由与潇洒之上了。

人们喜欢这样的突如其来,而就突如其来本身却并不都是风花雪月,就像我昨日的突如其来。面对昨日清晨身体突如其来的变化,我确实也做了些准备,例如庆幸在头天晚上归置了屋子,例如将U盘的信息进行了更新以备临时应用,例如特意跑到单位把手头工作落实,尽量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其实类似于这样筹备还有不少,在我进入不惑之年时便做了一件看似滑稽的筹备,如今看来那样的筹备并不滑稽。

人生中到底有多少可以筹备与应付的突如其来?在我尚未到达完全记事的年龄,三叔伴着他的青春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一个有着灿烂阳光的早晨;当人们还沉浸在或是忙碌、或是喜悦、或是纷争、或是温暖的浮生之时,唐山、汶川、玉树、日本、尼泊尔……大地的震颤打破了一切的沉浸;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却被诸葛借,千山万壑挡面前,一架长虹问道来,要不怎么会有两句截然不同的话可以持久并存:“天有不测风云”与“柳暗花明又一村”。看来世间万物均逃不出这突如其来。

事有顺逆,人有祸福,佛法的智慧将其凝聚为两个字“无常”。

曾经对无常的了解仅限于老北京的一个名词,以代表一个生命的离去。伴随着与佛法的亲近,对“无常”的理解也如裂变一般宏广。法只学不修,如观甘露而不饮,穿着病号服写着这段文字的时候,不禁看了看埋着针的右手。昨天还如兰花指一般,今天恢复的大有进步,跟人家摆手打招呼终于有点爷们气概了。

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回想起来却恰恰应了“无常”二字。昨日清晨五点多睁眼与“无常”相遇,诊病住院几个小时内,夫人这位幼儿园老师颇有大将风度,将我如送入幼儿园般送入了住院部。24小时后的清晨,我努力尝试着让右手如考试般做着各种动作,突然有种看着自己孩子在某些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欣喜。正所谓逆也无常,顺也无常。

人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物种,因为有思维,有情感,有心思有……矛盾,没错,矛盾!不用太多解释,再大的明白人也是矛盾的载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既然当了人就免不了“既要又要”“既想又想”“既怕又怕”“既爱又恨”的矛盾综合体。也是!没有这些,哪来的我们“作家”这个职业?就像面对“无常”这样的不定,总想寻找到有效的具体的特定的处理方式,既然是抓不到摸不着的不定,又怎么会有一件行之有效的法子去避免和应对?

正如空气是永远抓不到手中,却是真实存在的,或许最大的规律便是“无常”的如影随形。佛法终究是慈悲的,八万四千法门并没有把谁抛弃在外,于是面对这样一个无解的问题,也给出了相对具体,却又无限放大的答案,正如一本书《西藏生死书》。

昨天刚刚住院,媳妇为我准备日常用品,牙具、毛巾、拖鞋、杯子……我则在这充满生活味道的一系列名词后加上了:108佛珠,《西藏生死书》。

念珠一方面是帮助我活动手指,寄托经咒与心情,转来一句句对众生的祝福,转去一个个对自我的执着。《西藏生死书》则是希望重新让我在此时有机会真切体验无常、观想无常的我,在文字与佛法以及前人的经历中寻找到更多的启发与助缘。一本书阅读时的不同环境与境遇不同,所带来的收获也是不同的,相信这几日会因为这本书的陪伴,这间小小的病房会化身为一扇窗,窗外会是一片更加广阔的世界。

“那些相信他们有充足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到那时,他们懊恼不已,岂不是太迟了吗?”莲花生大士的一句话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点燃了应对无常的新火。而书中也传递出一点重要的信息:死亡既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它只是生命的事实。

与其说《西藏生死书》是一本解析死亡本质的“教科书”,不如将它定义为揭示人生态度,解决世间问题的百科书,实则谈生死,却给出了一个发散式的答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笃定,平和却蕴含力量。

由生死不难想到拥有直接关系的健康,由生死完全可以套用生活中的起伏转折、时运成败,而在其中“生与死”又并非一个闭环,只有相信循环,相信因果,很多事情才有了结果——你我皆是过客,坦然面对相遇,平静给予相别,才会更懂得珍惜,更珍视离别,从而迎接新的一段相逢。

来源:北京号

作者:京根儿的美丽生活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