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作为经济大省,四川正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以农业大省的责任担当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以严守“耕地红线”和推进“种业振兴”强农业发展根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与“地”,是筑牢农业强国的根基所在。数据显示,2021年起,全国耕地总量实现“三连增”。四川省绵阳市围绕“粮食安全”主线,聚焦“生猪、粮油、蔬菜”三大优势种业,打造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以推动“科技创新”和提升“技术适配”强农业发展驱动。科学技术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引擎,要用适配技术增强地方农业动能,以地方优势技术补短板并开发新技术。四川攀枝花因地制宜开展技术适配,攀西地区的干热河谷气候使得水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传统灌溉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且肥料利用率低。当地推广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输送水和肥料到作物根部,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肥料利用效率,增强当地农业效能。
以启动“制度筑基”与构建“机制创新”保农业发展战略。要落实国家战略与机制创新相融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农村高水平发展,不仅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且要鼓励地方机制创新,让土地合法、合规、合理高效运用。比如,绵阳市安州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为解决种地难、种粮效益低等问题,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探索出“土地银行”联农带农模式。其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构建“土地银行”,农户可自愿存入“零碎”土地,村党委组织成立监事会,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效种植。2023年,该园区土地流转率达82.1%,产值达40.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万元,解决了8350余人的就业问题。
以驱动“要素重构”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促共同富裕。可以借鉴“资本下乡”方式重塑农村“人力—资本—技术”要素,进行合理配置,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而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又要保障要素自由流动。引导资本下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乡村居民收入,让农民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等多个方面共享成果,构建共同富裕的“新蓝图”。四川甘孜州白松镇结合当地光能资源优势,引进资本投资10亿元建成白松光伏项目,新建的26千米进场道路还方便了村民采摘松茸、虫草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了清洁能源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实现资本下乡赋能乡村建设。(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思远 顾 婧)
西平县盆尧镇:“艺路童行”护成长 文明实践润童心为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西平县盆尧镇组织志愿者团队,精心策划并开展了“艺路童行”暑期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形式,为乡村儿童搭建起一个充满创意与温暖的成长平台。大学生志愿者为同学们讲解绘画等基础知识,带领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乡村美景。孩子们用
今年7月,清镇市王庄乡结合“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以小坡村为试点启动农业秸秆发酵床圈舍改造示范项目,通过创新模式与技术应用,积极探索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径,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走进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经过农业秸秆发酵床改造的圈舍内,肉鸡时不时低头啄食,农户正在圈舍里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淑芳盛夏七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街道红泉村新径村小组10亩“共享菜园”迎来首个丰收季。63垄花生齐刷刷拔起,泥土裹着沉甸甸的果实,村民们的笑声在田埂间此起彼伏。谁能想到,这块如今绿意盎然的土地,三个月前还是一处杂草丛生的低洼积水地。今年年初,村委在人居环境整治调研中
从边境村寨到高原山区,一幅幅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近年来,中国电信云南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电信)通过“平台+应用+AI”的创新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助力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已实现全省1.2万个数字乡村平台建设,累计接入智能设备超148万台,全省乡镇农村
炎天暑月,烈日灼灼。日前,中国共产党镇江市丹徒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丹徒区各地各部门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区委全会精神热潮,纷纷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感恩奋进、务实担当,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落实到推动当前各项工作当中,一步一脚印把“任务书”变成“实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