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沙面拾翠

0人浏览   2025-05-18 10:09:00

●林以昼

出文化公园地铁站,沿内环路走上数百米,过一座天桥,眼前赫然是条十来米宽的河。树阴中,一艘小艇泊靠在岸边,艇上老伯正打捞树叶。河对岸即是沙面岛。岸上建筑大多带着异国元素,旖旎而厚重。

还未上桥登岛,便看到数棵大树屹立。鸟语啁啾,萦绕四周,不自觉仰头寻找踪迹,这才察觉青绿树冠浓云一般,遮天蔽日,笼在头顶。树下不少人兴致勃勃手捧单反,摆出惹眼姿势拍照,俨然一处热门打卡胜地。

用过晚餐后,我与广州的友人一同散步。沿着岛中央的沙面大街往另一端走去,初时不觉有甚,行了数百米,方发现此地特别之处,旧洋房多、古树多,姿态各异的老树隔几步就看到一株,枝叶相连,或簇立街头,或倚靠在建筑边,让四月的夜晚变得柔和灵动。

在路灯映照下,大树显得更为庄重,层峦叠翠,令人兴叹。这些古树以榕树与樟树为主,树龄上百年的尤其多。友人介绍,仅有8条大小街巷的沙面岛,面积不足荔湾区百分之一,却拥有整个荔湾超过一半的古树资源。现存的137棵古树,其中两棵树龄逾300载,均为樟树,有一株就在我入住的胜利宾馆旁边;最年轻的树亦有100多年,堪称是真正的“树祖宗”。

和树一样古朴的是各式建筑,曾去过上海外滩的我,有那么一瞬间,以为自己故地重游。但是比起外滩的喧嚣与繁华,沙面的老建筑内敛沉稳许多,安安静静坐落在珠江小岛上,与百年老树作伴。听友人介绍,如今整个沙面岛上仍有150多座古建筑,早年俱是有来头的,不是各国领事馆,便是知名银行等,以仿哥特式、新巴洛克式等风格为主,但又结合了本土特色,称得上是中西结合。如今这些建筑中有不少已成为省级保护文物,不过并未拒人在外,大多仍在使用,少数还可进去参观。经过修葺整理,刷成或黄或绿或灰的外墙,与古树的青葱相得益彰,自然与历史在此完美融合,也难怪它会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打卡地。

我睡眠不好,半夜醒来数次,浑浑噩噩到了清晨。吃过早餐,一出门便瞥见数棵双臂无法环抱的大树和错落有致的老房子,这些深浅不一的绿在晨光中发亮,加上樟树特有的清香,驱散掉失眠过后的焦灼与烦闷,让心在倏忽间便安稳下来。

可惜春日的广州气候多变,前一天艳阳高照,燥热似盛夏,这日中午时分却陡然间阴云密布,连空气也变得湿润黏稠。待到下午时分,风势渐大,暴雨鼓点般袭来。幸而恶劣天气只是走个过程,尚未入夜便彻底消停。一场春雨涤去天上的云翳和飘忽的尘埃,亦让游客少了许多,昨日登岛时略显嘈杂的小岛,此时在朦胧夜色下变得愈发阒静,唯有花坛里的不知名紫花,在三三两两的脚步声中静悄悄地开。

我们穿过小岛到达另一边,发现珠江在此形成分叉口。对面右岸是白鹅潭艺术中心,左岸是居民区,霓虹闪烁,倒影铺陈在江水里,映照出另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回酒店的路上,友人特意带我绕岛半圈,将昨晚未踏及的路走了个遍。

夜愈发深,行人稀少,偶尔野猫三两只,从街头不慌不忙走过,吝惜得连眼神都不愿给一个。这样的夜晚太可贵了,可贵到让人忘却此刻是在城市中心,只将苍穹当海,树影为舟,晚风吹得树影晃动,是青舟扬帆,在蓝黛色的海中游走,我们行在树下的人,便是深海里向往跃到浪尖的鱼儿。

第二日我问了朋友一个蠢笨的问题,岛上到底有没有一种名为“沙面”的美食?委实是这名字令我总疑心这是某种食物的名字,脑中甚至构建出具象画面——白软的粿条浸泡在汤汤水水中,上面浇满沙茶酱、花生碎等佐料,咀嚼时便自带沙糯口感。朋友一头雾水,继而大笑,说应该没有。

时光在静谧之时,流淌得格外快。离开时,忍不住回首,隔着滚滚车流,依旧能望见马路那边大片苍翠。回家后意犹未尽,一时兴起搜索浏览起沙面的资料,得知它曾被命名为“拾翠洲”,一时觉得这名字才恰当得宜,只是那抹在细雨中如云似雾般浮动的青翠,该是何等妙人才能有福拾取呢。

(作者系广东作家)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