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轮回:佛教故事中的惊心动魄,人生如何翻篇?)

100人浏览   2024-11-05 16:15:43

今天我们继续谈佛教是如何改造中国人的鬼魂世界的。


东汉有个大学者,叫王充,他不相信世界上有鬼,提出反驳说,从古到今死了多少人了,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那就应该到处都是鬼,这个世界鬼满为患才对啊,为什么那些声称自己见过鬼的人,都只见到几个鬼而已呢?

王充提出这样的质疑,说明东汉的时候佛教虽然已经传入中国,但影响还不够大。因为佛教有个理论,是能够完美回应王充的质疑的,那就是轮回思想。人死了变成鬼,鬼投胎再变成人,所以并不会因为从古到今死了很多人,就世界上到处都是鬼。

轮回思想,完整的叫法是“业报轮回”。

人的一切行为,都会产生某种“业”,这叫“作业”。你做了什么,叫身业,说了什么,叫口业,想了什么,叫意业。总之,只要你活着,就会不断作业。

业一定会导致某个结果,叫作“报”或者“报应”,不遭报应,业是不会自动消失的,这叫“业力不失”。当然,什么时候遭报应,就不大好说了,有这辈子报的,叫现世报,有下辈子报的,叫来世报,有若干辈子以后报的,叫它世报。还有就是,坏事干多了,这辈子和下辈子之间,先要在地狱里遭受很多酷刑。

总而言之,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佛教有很多精深的思想,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最深刻广泛的影响的,就是这套“业报轮回”的逻辑。因为它简单易懂,解释力又很强,而且很难证伪。精深的理论,只负责吸引知识分子文化人,这套观念,则渗透了全社会,影响了各个阶层的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具体说,有这么三种影响:

第一,轮回思想改造了中国人的死后世界。

先秦时期,佛教没有传入的时候,中国人就是相信或者期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左传》《史记》里就有很多这样的记载,但现实中很多时候好人没好报,《史记》第一篇列传《伯夷列传》,司马迁写,伯夷那么好的人,结局怎么就是饿死了呢?就表达了对这种不公的困惑和痛苦。佛教来了,就可以提供安慰了:这是没遭现世报,但是下辈子在等着呢,还有地狱呢。所以佛教的轮回思想刚好满足了中国人本来就有的需求。

于是,地府就要被改造成地狱了。

原来,地府完全是照搬人间的行政机构,当然,行政机构本身就包含监狱、酷刑和苦役,但受到佛教影响后,这一面被极大强化了,佛教特别善于描述地狱有多恐怖。还有,既然要讲报应,死者的鬼魂在地狱的执法者面前,怎么样接受审判,量刑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轮回因素。

当然,如果你信奉佛教,也可以赎罪。看《太平广记》,有一个套路是会迅速把人看烦的:比如说一个人,生前干了很多坏事,死后要被严惩了,眼瞅着身边同样干坏事的人嘴里被塞了一颗小药丸,然后全身燃烧,化为灰烬。这位嘴里也被塞了药丸,没事,再塞一颗,还没事。阎王爷都惊了,你怎么回事啊?回答:虽然坏事干得多,但是生前念过两千遍《金刚经》。

这就是佛教徒为了宣扬自己的宗教灵验、经典有用,往往用力过猛了。

还有,攻击佛教的人,在佛教故事里自然会特别倒霉。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个杜甫特别推崇的南北朝诗人,叫庾信,有故事说,有个人喜欢庾信的文章,死了,阎罗王就带他去看一只大乌龟,说这就是庾信。

因为庾信的文章里引用佛经不严肃,还说佛教不如孔子、老子水平高,所以就罚他做乌龟。—作品的价值导向不好,就要被罚到地狱里受苦。这个也是未来《三国》《水浒》《红楼梦》的作者,都会享受的待遇。

第二,佛教这种轮回报应的观念,也为人世间的许多事,提供了新的解释。

还是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讲的:梁武帝非常尊敬一位大师,有一次,梁武帝找大师来谈事,一边等待一边和人下棋,大师到的时候,梁武帝下棋下得兴奋,说:“杀!”

底下人一听,那就杀吧,就把大师砍了。

梁武帝下完棋,问大师到了吗?下面回:“按照您的吩咐,已经砍了。”梁武帝当然很感叹,说我是杀棋不是杀他,问:“大师死之前有没说啥?”

“大师说,他上辈子做小沙弥的时候,用铁锹挖地,不小心挖断了一条鳝鱼,您就是那条鳝鱼转世,所以您杀他,也是他的报应。”

你看,加了轮回的设定,多荒诞的事都可以得到解释。你这辈子遭遇多大的不幸,都可以解释为上辈子坏事干多了;你这辈子遇到好事呢?可以解释为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轮回故事,用意都在这类道德劝诫,还有一些故事,特别给人以慰藉,比如下面我要和你讲的这则传奇,就特别打动我。

唐代宗大历年间,有一个公卿子弟,叫李源,当初在唐玄宗的年代,他就是个花天酒地的轻薄公子,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父亲殉国,对李源来说,世界就全变了。

战乱平息后,李源看破了,觉得功名利禄物质享受都没什么意思,就住到了洛阳一座寺庙里,里面有个僧人,叫圆观。李源和圆观很要好,两个人经常也不说话,就是膝盖对着膝盖跪坐着,默默相对一整天。后来,两个人一起去了四川,寻访修炼的隐士,去了青城,去了峨眉,都逛完了,接下来去哪里?

圆观说,我们去长安吧。

李源说,我对官场的事一点兴趣没有了,我去长安做什么,去荆州吧。

就这样争了整整半年,圆观说,好,我听你的。

出三峡之后,一天,他们把船停泊在山下,看见岸边有几个女子,在用瓦罐打水。圆观的眼泪就下来了,说:“我不愿意走这条路,就是因为害怕碰到这里的其中一个女人啊。”

圆观解释:这当中有一个姓王的孕妇,我来世投胎,就是她的孩子。她怀孕三年,还没有把孩子生下来,就是因为我没死的缘故。今天既然见到了她,我该转世了。然后圆观对李源说:“婴儿出生三天后,你到他家去看一看,要是婴儿见到你一笑,就是我还认得你。十二年以后,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是我与你相见的日子。”

果然,圆观去世当天,婴儿降生。婴儿出生三天,李源去拜访,婴儿真的向他笑了一下,李源眼泪就下来了。

十二年后,李源来到杭州。中秋这天夜晚,天竺寺附近,山雨初晴,洒满月色,李源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圆观,突然看见有一个牧童,唱着《竹枝词》,骑在牛背上敲打着牛角,来了。

李源知道就是圆观了,拜见说:“观老可康健吗?”

牧童对李源说:“你真是守信用的人。”但是牧童又说,你还是这辈子的你,我已经是下辈子的我,我们不能多说。于是,唱着《竹枝词》远去了。

牧童离去时唱的什么,听不清楚,牧童来的时候,唱的是什么,李源记下来了: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几年后,李源也去世了。

下辈子的李源会和那个小牧童相会吗?小说没有写。

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联想到的是《吉尔伽美什》,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最重要的主题是友谊,人类早期的作品,男性之间的友谊往往是比爱情更重要的主题。当面对好朋友恩奇都的死亡时,吉尔伽美什极度痛苦,由此引出了对生命本身的思考,于是开始寻求永生,而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证明,人类永生是不可能的。

李源和圆观的故事可以看作对这个困境的呼应,人不可能永生,但是“此身虽异性长存”,肉身不再是那个肉身,灵魂还是那个灵魂。

因为有了轮回这个设定,就仿佛朋友不是永远逝去,而是虽然隔开,但是还在。所以面对死亡的分离,我们心里的感受,就是惆怅,而不是绝望。

我还要再引用一遍前面引用过的孔子的话,“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有些东西,不必相信,但也不必否定。就算是虚妄,但如果都不信了,世人会失去多少安慰啊。

对了,按照《人类简史》的讲法,正是因为能够相信一些虚幻的东西,人类才联结成了人类社会。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