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普中国
今天是4月9日“国际护胃日”。胃,是个很多人关心的器官。胃疼、反酸、恶心......这些常见的不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吃坏了”“没吃饱”“吃太多”。
但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真正让你“胃不舒服”的,可能不是饭桌上的东西,而可能是情绪、压力?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揭示了我们的大脑和肠道之间,确实存在一条神秘的“隐形通道”,它让情绪波动影响胃的功能,也让胃的不适反过来扰乱情绪。那么这条连接大脑与肠胃的通道,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为何一次情绪波动就能影响到我们的胃?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胃和大脑之间存在着
一条“隐形通道”
胃真的能“听得见”我们的情绪。
2011年发表于《自然评论-神经科学》的一篇综述[1],总结了大脑和胃之间有一条双向通信通道,被称为“肠–脑轴”,它的核心构成包括:大脑的情绪调控中枢、肠神经系统(被称为“第二大脑”)、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与副交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以及肠道激素和微生物代谢产物。
在这套系统中,胃和大脑之间的联系可谓密切无间。情绪波动,比如压力、焦虑或愤怒,会激活大脑的杏仁核、前额叶皮质等区域,这些区域通过交感神经和 HPA 轴迅速将“情绪信号”传导到胃部,引起一系列变化,比如胃酸分泌、胃肠蠕动的加快或减缓、括约肌张力变化等。[1]
更有趣的是,信息并不是单向传递的,胃也会“回话”。一篇基于跨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的综述指出,胃里的感受器和肠神经系统能感知化学物质、压力、疼痛等信息,然后通过迷走神经将这些信号反馈到大脑。这种“上行通道”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警觉水平,甚至决策和记忆。[2]
例如,研究发现,来自肠道的信号会被传送至大脑中与情绪、动机和决策相关的区域,如前脑岛、前扣带回、眶额皮质等,从而调节个体的感受和行为倾向。[1,2]
来自参考资料[2]: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换以及大脑中这些信息的内感受处理示意图。
这种双向通道解释了很多常见现象:压力大会胃痛、心烦意乱时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时容易便秘,甚至“靠肚子感觉做决定”的直觉反应,其实也可能是肠–脑通信在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大脑和胃之间的这条通道就像一条双向高速路,连接着大脑和肠道。当你感到情绪紧张时,大脑会通过神经信号把这些情绪“传达”给胃,影响胃酸分泌、胃肠蠕动,甚至引发胃痛、反酸、腹泻等不适。反过来,肠胃的状态也会影响到情绪。比如当肠道菌群紊乱时,可能让人情绪低落或焦虑。
简单来说,你的情绪可以“伤胃”,胃不舒服也可能让你“心情差”。
压力下,胃真的会“变形”
当我们承受压力时,大脑不会独自受累,肠胃往往是最早“出镜”的器官之一。别看它沉默寡言,一旦情绪紧张,胃真的会在身体里“变样”。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爱尔兰科克大学和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一篇专题综述性论文[3],总结了急性与慢性心理应激对胃的影响:
1
胃酸分泌异常
在急性压力下,大脑会释放一类叫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物质,它能直接影响胃酸的分泌功能。这种紊乱可能导致有些人压力大时胃酸过多,出现反酸、灼烧感,也可能让另一些人分泌不足,影响消化。
2
胃蠕动功能的变化
压力激活的交感神经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削弱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力,让胃“懒”下来。胃排空变慢,食物滞留更久,就容易觉得胃胀、消化不良。在一些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压力会诱发结肠的异常收缩,表现为排便频率增多甚至腹泻。
3
食欲受到影响
除了胃酸和蠕动,食欲也会受到压力“操控”。在急性压力下,部分人会出现“食欲丧失”,这是因为大脑优先启动应激通路,抑制非紧急的摄食行为。而在慢性压力状态中,某些人则可能出现“情绪性进食”,因为压力会影响肠–脑信号通路中的饥饿激素与奖励机制,促使人通过进食缓解情绪。
4
胃肠道出现“结构性变化”
如果压力是短暂的,身体还能自我调节;但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下,胃肠道会逐渐出现“结构性变化”,可能诱发胃呈现“内脏高敏感”状态,在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胃痛、胀气、恶心等不适。
一句话总结:情绪压力并不是“气你一下就完事儿了”,无论是突如其来的急性压力,还是日积月累的慢性压力,它都会通过复杂的神经和激素网络,真实而持续地改变你的胃,从酸、动到饿,全方位“变形”。
如何保护我们的“情绪胃”?
既然情绪压力真的会让肠胃“受伤”,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情绪靶器官”呢?
第一步,是识别并正视压力源,规律作息、保持适度运动和心理调节。管理压力,不只是“想开点”,而是对肠胃健康的实质保护。
第二,增强对身体内部状态的觉察力,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训练等方式提升这种身体觉察力,让我们更早觉察到身体的“预警信号”。
第三,要照顾好肠道微生态。保持膳食均衡、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与发酵食物,有助于稳定菌群,从源头“调节情绪”。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说到底,保护“情绪胃”,不仅仅是吃得健康,更是活得不焦虑。与其让肠胃默默承压,不如主动出手,为它减负。
胃从来不是独立工作的,它既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也是你情绪的“受害者”。
当你焦虑、愤怒、委屈时,它比你更先感知到。所以,别再把胃病全怪在“吃错东西”上了。有时候,它只是帮你承担了心里的“过量负担”。
从今天起,学会照顾胃,也是在照顾你的情绪。别硬撑,也别忽视,那些藏在肚子里的压力,也需要出口。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作为开启一天的第一餐,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你是否想过,有些看似平常的早餐选择,实际上可能正在损害你的免疫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隐藏在早餐中的健康隐患。先来说说油炸类早餐,比如油条。每天清晨,街边的早餐摊前,炸油条的师傅熟练地将面团放入滚烫的油锅中,
阳光讯(记者 张伟)“他现在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我重新找回了往日的活力,每天看看书,写写东西,闲暇之余还能挥拍打球,享受运动的快乐。”近日,面对即将告别的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身心病区的医护人员,七旬老党员、老战士段先生及其配偶满怀感慨地表达了内心的激动,他们对医护人员的关怀和精湛的医疗服务表
【来源:陕西都市快报】近日,青年女演员肖妍倪发布康复视频称,2021年9月,她突发心脏骤停,送医抢救后变成植物人。2022年初,昏迷三个月的肖妍倪终于苏醒过来,她称苏醒后身体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三年多来自己一直在坚持康复训练。 “现在会保持好的身材、好的皮肤、好的精神状态。”肖妍倪说,康复以后希望能
4月9日是国际护胃日。胃是人体重要器官,关系到全身营养的供应。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胃病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80%,其中慢性胃炎发病率约30%,提高对胃健康的关注与重视刻不容缓。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导致胃部疾病?对于各类人群有怎样的护胃建议?人民日报记者在多地进行了采访。01钟南山建议老年人——不新鲜
今年28岁的小琪(化名)是一名职业歌手长相清秀,歌声甜美然而近两年她亮嗓的机会不断减少原因是嗓子不适越来越严重咽喉异物感、反酸、烧心频发使声音逐渐嘶哑、声调变低失去了原本的声音唱歌时有堵塞感“胃里一直反酸水,烧得慌,从胸口一路烧到喉咙,饭吃不好,晚上也睡不好,有几次坐着才睡会儿。”到医院就诊后,她被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