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作为正在建设的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湖北武汉正在加速布局生物制造未来产业。生物如何制造?生物制造又能制造什么?让我们先从一种神奇的超声造影剂说起。
超声检查早已十分常见了,它可以利用声波,生成体内结构的图像,当普通的超声图像不能够清晰反映出病灶的具体位置及影像,就需要超声造影剂来助力超声检查。这些超级微小、纳米级尺寸的小气囊,可以在血管里自由流动。遇到超声波时,纳米气囊中的气体会产生强回声,像夜光小球一样在造影模式下的超声图像中“亮起来”,从而帮助医生更好的发现病灶。
但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些全新的纳米超声造影剂,其生产来源,竟然是一些可以漂浮的藻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部分藻类可以漂浮的特性,将控制藻细胞漂浮的气囊提取出来,发现它们具有很好的超声造影效果。并进一步通过生物制造的方式,在藻细胞中进行合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改造,从而研发出具有不同属性的超声造影剂,具有替代传统的医学超声造影剂的潜力。
合成生物学就像工程师搭积木一样,可以将底盘细胞、基因元件等零部件进行组合和设计,从而合成出具有新特点新功能的全新材料。记者走入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这里就像是一个藻类基因的仓库。
目前,这种纳米级超声造影剂即将走入成果转化阶段,通过这种全新的生物制造方式,我们将可以更快、更低成本地生产出医用造影剂,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护航。生物制造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它可以通过对生物体进行设计和改造,让它像细胞工厂一样高效生产目标产物。其核心的技术包括基因编辑,DNA的合成与组装,代谢路径的重构等。通过这些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我们生命体的基因代码进行编写,让他们来生产出食品、药品、材料等各类产品,帮助人类解决粮食、能源、环境等各类全球性的难题。
“稻米造血”
打造植物制造产业全链条
在生物制造产业整体布局下,一系列前沿的、充满科幻感的生物制造成果正在武汉加速孕育。比如一粒看似普通大米,就被赋予了“造血”的能力。它的实现不仅需要应用端的突破,还依赖一整条高度协同的产业链共同发力。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我现在手里捧的可不是我们家里普通吃的大米,通过神奇的基因工程技术,这些大米可以变身成为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种子”。像我面前这样一个50斤的大米,它所生产出来的人血清白蛋白的数量,相当于5升血浆的含量。
“稻米造血”,这个听起来“天方夜谭”的概念,如今已在武汉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变为现实。走进公司展厅,记者看到了一组展示其完整生产流程的模型。
借助光合作用,只需要充足的水、养分和阳光,植物就能像“绿色工厂”一样,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我们想要的物质,这就是植物制造的神奇之处。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的人血清白蛋白,不仅更安全环保,还具备规模化生产、成本低廉等优势,有望成为缓解我国人血清白蛋白供应不足的重要解决方案。
目前,使用这项技术研制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进入新药审批流程,团队已建成了年产100万支注射液的智能工厂,正在建设年产1200万支注射液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全新的生物制造技术突破,为我们带来了颠覆式的创新可能。
不仅应用端持续突破,作为支撑产业的“源头工艺”,植物的研发模式也在持续创新。距离这家公司约10分钟车程,记者来到一家专门从事植物基因设计的公司,与传统生物实验室不同,通过规模化、流水线式的开发和设计,这里每年都能诞生数百个植物新品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植物制造研发工厂”。
通过自研的遗传转化工具和平台,不断突破基因遗传操作关键核心技术,结合工程化的研发模式,团队将生物开发和设计的效率提升了20—50倍,每年能够完成3万—4万个基因的操作。目前,团队已能够对30多种不同的植物进行基因调控,生产出以植物细胞为底盘细胞的各类创新产品。未来,团队还希望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一个庞大的植物基因库,为更多产品的定向研发提供支撑。
打通最后一公里
加速布局生物制造产业
为了能加速生物制造的产业落地,湖北正在打通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加速推动这一具有颠覆性的未来产业落地发展。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生物制造可以变废为宝。比如说您看我手中的这些废弃的秸秆,还有像甘蔗渣、玉米渣这些废弃的物品,可以在微生物工厂当中进行加工制造,最后他们可以生产出航空燃油,每5吨这样的秸秆就能生产出1吨的乙醇,可以让中型的航空飞机飞行大约200公里。
让秸秆等废弃物变成航空燃油和工业原料,这是湖北大学科研团队最新的成果转化成果。而这一新技术能够加速落地,离不开湖北大学在科研组织上的创新协同。
科研人员介绍,学校在基础科研领域配备了冷冻电镜等高端装备,帮助教师在基础研究阶段,能够拥有看清蛋白质微观结构的利器。搭建专门用于合成生物的智算设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等新的研究工具进行蛋白质和酶的筛选。学校还搭建了小试和中试平台,让老师们的科研成果足不出校,就可以进行小规模生产验证。
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到产业孵化”,湖北大学正在打造生物制造全链条创新生态,近三年来,已累计落地生物制造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200项,培育孵化相关领域科技企业近16家。湖北大学生物制造加速发展是湖北省加速布局生物制造的缩影。记者来到湖北省科技厅,在这里,围绕生物制造这一未来产业,相关负责人为我们介绍了一个详细的施工图。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 史红:根据我们的产业链创新图谱,梳理了全省的技术的需求清单,大的有9类,小的有上百类。比如说,我们在上游提出了要解决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在中游要解决新型酶元件的挖掘与多酶催化体系的构建等,在“十五五”我们希望能全部解决清单上的问题,把我们的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壮大。
(总台记者 张春玲 佘丽霞 杨瑶 湖北站)
来源:新华社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市场机遇,吸引德资企业加码布局。在山东,一些德企通过扩建厂房、增加生产线、增设研发中心等方式扩大在华投资,共享中国市场的增长红利。通过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优化营商环境、优化产业生态链,青岛中德生态园已吸引65家德语区国家企业入驻,涉及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基因科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作为正在建设的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湖北武汉正在加速布局生物制造未来产业。生物如何制造?生物制造又能制造什么?让我们先从一种神奇的超声造影剂说起。超声检查早已十分常见了,它可
权威发布丨河北着力做大机器人产业增量
全球招商启幕 共赢科创未来2025年,在龙华高标准打造数字龙华,高水平建设中轴新城,高站位推进深圳都市核心区建设之际,鸿荣源资产管理秉承“赋能经济发展,共荣城市未来”的品牌理念,于4月2日启幕新一代产城综合体新作——鸿荣源·鸿湖科技园。龙华区政府副区长赵妍妍同志出席,龙华区科创局、龙华区工信局、龙华
最近,中国的科学家们对外发布了一个重大研究:他们把猪的肝脏移植到了一个人的身体里,而且成功了!这可是全世界第一次呢!这个消息让很多人感到兴奋,因为这可能是一个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的好办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用猪的器官怎么救人?猪肝脏移植手术伦敦时间3月26日,中国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